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141基层治理的质感密码

发布日期:2025-01-09 10:12

龙都街道机电城。

网格员联合“N”力量清理断裂树木,消除安全隐患。

网格员及时处置公交车站带电问题。

牌楼街道处置非法储存销售的烟花爆竹。

交通花园规范停车位。

红溪沟码头。

居民诉求,一键上传;问题办理,一呼多应;跨级协调,一体贯通;突发危急,智能报警……

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创新实践中,我区推进“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基层赋能,构建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以“智”促“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让基层治理更有“质”感。

所谓“141”,第一个“1”指的是每个镇街均建立1个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作为镇街平时运行“中枢”、急时前沿指挥部,由镇街党(工)委书记任指挥长,专人24小时值守,遇有情况直报快处;“4”指的是聚焦镇街主要职能,构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个板块,每个板块设立若干岗位,由镇街负责人直接分工负责、调度到岗;最后一个“1”则是指村(社区)网格,在全区610个村(社区)全覆盖配备“五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其他各类力量”的“5+3+N”网格力量,着力提高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探索实践“141”基层智治以来,群众的诉求表达更畅通、问题处理更及时、基层运转更高效,基层治理变得更有温度、更有速度、更有力度。

有温度

重塑治理体系 服务群众“零距离”

“安静多了,正常的生活又回来了,现在反映问题真是方便得很,问题解决的结果也让人很满意。”谈起小区外货车扰民问题得到解决,家住龙都街道岩上坝社区的张永安满脸笑容。

此前,张永安家住的小区外有一个货运码头,码头卸货以及货车进出产生的声音让人不胜其烦,小区居民正常生活也受到影响。然而,对于噪声扰民问题,居民常常不知所措,因为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有时拨打了投诉电话,却不知道事情办理进展。

诉求不清不明的状态,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打折扣。

但现在,居民有诉求不用到处找部门,只需向社区网格员反映。岩上坝社区十二网格的网格员蒋玉清,就在走访中接到了张永安等居民的诉求,随后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手机端,提交了居民希望解决货车噪声扰民的诉求。

岩上坝社区收到诉求后,社区干部立即走访现场。经过调查分析,社区认为该问题需要上级处理,于是通过“141”智治平台把问题上报至龙都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在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该问题需要跨部门协作,遂将问题事件上报至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随后,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利用“城市大脑”迅速将问题流转至区公安局。很快,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签收”事件,并派出专人现场走访。通过协调沟通货车运输时间和密度,引导驾驶员安全文明行驶,加大对该路段执法巡查力度,让货车扰民问题得到解决。

噪声扰民曾是基层治理的难点,但如今居民投诉有门,部门办理有力,结果群众满意。变化的背后,正是“141”体系的有力支撑。

一直以来,基层治理有着“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的说法,也用“小马拉大车”来形容基层治理的现状。

“这种现状,导致群众诉求浮不上来,治理力量沉不下去,一定程度降低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而‘141’体系则重塑了基层治理格局,打破了这种现状。”龙都街道组织委员熊迎春介绍,在全区迭代升级“141”体系中,龙都街道结合机构改革,搭建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和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办公室等“一室四办”,按照“固定岗位+特色岗位”形式,将行政和事业人员、派驻机构人员等纳入岗位管理、拉通使用,建立健全“板块+岗位”运行、不同身份人员统一指挥协调、分管负责人调度到岗等机制,提升基层统筹协调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下沉到街道的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作用,迭代网格“6+1”任务清单,实现信息“一屏”统览、风险“一触”感知、指挥“一键”调度、报表“一表”通达、力量“一呼”多应、协作“一体”贯通,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运行“141”体系以来,龙都街道累计办理群众“急难愁盼”4019件,围绕“一老一小”服务重点,推出了户籍类、民生类等6类280项帮办代办服务事项,及时高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让群众的“小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强化数字赋能 问题处理“加速跑”

有速度

“真的没想到,从发现隐患到消除隐患,仅40分钟,速度真的快。”说起楼下门面违法存储大量烟花爆竹被迅速处理,家住牌楼街道兴茂翠园小区的网格员佘佳儀忍不住感叹。

在进行日常走访时,佘佳儀突然接到居民反映:小区一门面大量储存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

佘佳儀立即赶到现场查看。经查看,该门面位于居民区,不属于经营、储存烟花爆竹的区域,于是立即拍下照片,通过基层智治平台手机端将信息报送至牌楼街道太平社区。社区接到信息后,社区干部立即赶往现场,同时将信息向街道指挥中心流转。

10分钟后,按照“141”体系岗位分工,牌楼街道平安法治板块的有关负责人率应急、消防工作人员,同时联系辖区派出所民警,迅速到现场处置,依法快速查处了该非法销售、储存烟花爆竹门店,消除了小区安全隐患。

不久前,牌楼街道石峰社区网格员刘雪洪在经过居委会前的公交车站时,无意触摸了一下站台,没想到发现了站台带电。他第一时间通过“141”向社区报告隐患,社区工作人员立即赶来拉上了警戒线。考虑到公交站台线路复杂,社区向街道指挥中心上报。

作为一名电工,刘雪洪发挥自己专业所长,对问题先行处置。经过检查,他找到了漏电点位,随后同赶来的市政专业人员一起对漏电线路进行整改。

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

对于牌楼街道江山龙苑小区的居民来说,也体验了问题解决的快速度。

2024年9月7日晚11时许,该小区一栋居民楼后方堡坎突然“冒水”,堡坎下方出现了小面积的滑落,与此同时,居民发现家中水压降低,甚至停水。居民楼安全和居民饮水问题,迅速引起大家的议论。

大河沟社区网格员丁路花获悉情况后,通过“141”平台将情况上报社区,社区迅速上报街道,街道有关负责人收到“141”平台提醒后,迅速组织值班人员、社区干部到现场处置。

很快,“冒水”抢修、居民临时用水安排有条不紊进行。考虑到后续的堡坎、住房安全以及其他问题,牌楼街道通过“141”平台将问题上报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利用“城市大脑”,分派住建、城市管理部门排查漏水点,应急部门处理堡坎滑落,交巡警协调交通管控……一场迅速而有力的抢修启动。

3天后,堡坎“冒水”原因找到,堡坎恢复处理完毕,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安全隐患得以消除。

“如果没有‘141’系统的大数据去跑腿,就可能是我们打报告、工作人员跑腿,事情处理下来远没有现在方便快速。”牌楼街道组织委员薛后祥说,“141”体系的建成和运用,让很多突发、复杂问题的处理变得快速有效。

他介绍,牌楼街道常住人口16万,人口多、经济体量大、人员结构复杂、治理任务繁重,传统的模式治理效能低下,群众的满意度较低,运用基层治理“141”体系以来,以“五长制”为抓手,通过抓早抓小、以快制胜,辖区一大批矛盾纠纷被及时化解在萌芽、解决在社区,94起突发情况及时有效解决,街道信访总量、物业管理投诉、刑事案件数相比“141”上线前,同比分别下降了11.7%、22.5%、12%。

推动纵横互联 基层治理“高效能”

有力度

“没想到,不用自己跑,家门口就把结婚证补办了。”说起在家门口领到结婚证,恒合土家族乡水口村村民魏属兰和徐会新夫妇就掩饰不住满脸高兴。

40年前领过手写结婚证,证件后来损毁,魏属兰和徐会新夫妇一直想拥有新版结婚证。

就在不久前,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区政务服务办组织区婚姻登记处开展补领结婚登记证巡回办证服务,首站就来到了恒合土家族乡,上门为大家集中补办、补领婚姻登记证,把贴心的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赢得了群众认可。

“心想事成”的背后,是“141”体系的高效有力。

原来,就在这之前,梨树乡召灵村网格员根据走访情况,通过“141”系统录入了一条“老两口结婚多年,由于搬家不小心将结婚证遗失了,但年龄大、路程远、出行难,去城区补办结婚证太麻烦,恳求上级部门帮助解决这一难题”的信息。“141”系统将该信息作为事件逐级上报,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及时将事件分拨到区政务服务办、区民政局。区政务服务办“签收”后,根据信息进行了以点带面的情况摸底,收集全区其他镇街补领(办)婚姻登记证需求,随后组织婚姻登记工作人员携带办公设备主动下沉4个乡、16个镇、1个街道,为286对夫妻补领(办)婚姻登记证。

“141”系统如何推动事件以点带面高效办理?

“通过坚持党建统领,进一步完善与‘141’体系相适应的镇乡街道管理体制,推动实现多跨协同、量化闭环、整体智治,同时管好用好基层智治平台,打通网格‘末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发挥“141”体系作用,我区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手着力,打通基层高效治理网络。

在纵向上,打通区、乡、村、网格四级支撑,并针对网格“末梢”优化设置561个片区、2772个网格、9861个楼栋、3236个院落,确保网格党组织覆盖率100%。在横向上,联通61个职能部门协同参与基层治理,承接落实法治·渝解忧、根治欠薪等14个市级应用,确保多跨协同、合力参与。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党建统领网格治理提升专项行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推进“两就近”机制,以帮办代办、流动办公、前端化解、快速处置等方式,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激活网格“末梢”,让“末梢”变“前哨”,成为基层治理的“新活力”。

随着“141”体系的不断完善,基层的问题迅速浮出水面,快速流转,高效解决,已成为常态。

记者 尧华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