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杯池新貌。
望江路社区的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
记者 李成敏/文
付作侨/图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区委六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做深做细党建统领“五长制”,迭代提升“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能力。
聚焦全会精神,锚定“3710”改革发展总体架构,高笋塘街道牢牢牵住党建统领“牛鼻子”,畅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激活服务群众“神经末梢”,全力绘好“党建+治理+服务”工笔画,持续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精细化、精准化。
“小巷管家”聚焦群众所需解决群众所盼
“多亏了小巷管家为我们跑前跑后,现在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完成,我们实实在在用水,明明白白消费,楼上楼下和谐了不少。”高笋塘街道望江路社区自力巷33号居民周大爷说。
此前,自力巷33号单元楼居民共用一个总水表,各家分别设分水表,但由于总水表和各家分水表数据经常有出入,需要居民分摊多出来的水费,长此以往,居民们常常为多出来的水费而争得面红耳赤。
为彻底解决该问题,望江路社区依托“小巷管家”挨家挨户上门收集意见,了解到大家有“一户一表”改造意愿后,积极联系自来水公司,将改造方案、费用、时间等问题了解清楚后,召开院坝会将有关事项告知居民。
由于水表只能安装在一楼外墙,但该单元楼一楼又没有合适的位置,“小巷管家”又出面协调旁边单元楼,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费用收缴、手续办理、施工改造等过程。
如今,自立巷33号的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完成,彻底消除了入户抄水表、水费分摊引发的矛盾纠纷,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近年来,高笋塘街道在望江路社区探索“小巷管家”微治理模式,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以“五长制”为载体,开放式小区治理为切入点,实行“社区党委牵头、网格街巷自治、党员群众参与”的方式,实现高效便捷服务群众。
通过吸纳居民小组长、党员、“五老”以及热心公益的群众,群众信任、居民认可的人充实“小巷管家”队伍,利用党群服务站、“小巷议事苑(屋)”,“小巷管家”们轮值牵头议事,有事就议、有事就办,急事马上办、难事商量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瓶颈。
“小巷管家”们活跃在社区中,通过开展入户走访、隐患排查等,收集整理辖区居民、单位、商户需求清单,及时发现并调处、上报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信息“前哨”作用。
高笋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冉昕说,千头万绪的基层治理中,为民解忧、为民服务的“小巷管家”逐渐成为社区网格治理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小巷管家”先后开展居民议事会80余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件,基层共治同心圆越画越大。
打通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神经末梢”
下足“绣花功夫”,织密城市治理“针脚”,高笋塘街道以党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精细化、精准化,让党的组织“触角”不仅停留在街道社区一层,而是延伸至网格小区、楼栋、单元,把党的组织“根系”牢牢扎在居民群众家门口。
高笋塘街道全力推进党建、综治、民政、应急、城管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将10个社区细化为42个片区、103个网格、940个楼栋,推动103个支部建在网格上、135名党员中心户服务在楼层,初步构建“支部带小组、党员带群众”的基层治理“红色矩阵”,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实现楼栋的事情自己办、合力办。
同时,常态化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进小区(网格)报到,服务群众、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力量进网格,充分发挥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移动哨兵”作用;推动水、电、气、讯等公共服务力量下沉网格,建立网格力量横向联系对接机制,方便网格员横向对接、扁平高效解决群众相关问题。
基层治理没有“休止符”,只有“渐强音”。
区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实施平安法治协同建设行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接下来,高笋塘街道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深入落实“五长制”,进一步完善“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治理工作体系,打造2-3个智慧社区,全面提升治理智慧化和智能化水平;依法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群体性聚集事件,深入开展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减少诈骗案件发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常态化开展好除险清患攻坚季行动,结合“八张问题”清单建立街道安全隐患全景图,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防各类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自然灾害责任事件,坚决杜绝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守牢安全底线。
在冉昕看来,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聚集了大量以灵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新就业群体,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点领域。
街道将依托“五长制”和网格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积分制”管理模式,鼓励新就业群体加入“N”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亮身份、亮承诺等工作,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以“小积分”激活“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