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火朝天的劳动技能竞赛现场。
记者 黄玉保 李进发 通讯员 王茜茜 文/图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近日,记者从区总工会获悉,产改工作开展以来,我区产改政策措施有效落地,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亿余元,通过强技能、搭平台、优服务等,支持全区技术工人提升技能水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举措凝聚和激发起“工力量”新动能。
强技能
加快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
“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主要得益于我多次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充电’。”李雪松所在的重庆友友利鸿玻璃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节能环保玻璃和安全玻璃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公司总经理李宜骏曾先后获得“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刚到公司时,李雪松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2019年,“李宜骏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创建,李雪松第一个报名参加“导师带徒”活动,并积极与“师傅”一起开展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很快,崭露头角的李雪松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如今,李雪松正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师傅”们一起,为公司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产业工人队伍而努力。
据了解,我区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合理化建议、“五小”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近几年创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4个、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7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吸纳劳模、创新人才200多人,创新成果转化130多项,并通过师徒帮教、“五小”活动和“五比一创”、创建新型班组、送技能进企业等活动,用典型引领带动广大职工技能提升、创新创造,为职工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培养更多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建设适应万州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近五年时间,全区23名产业工人受到区级表彰,87人因成绩突出晋升高级技师。
搭平台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近几年来,区总工会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举办印刷、叉车等行业劳动和技能竞赛70余场次,参赛职工达3万人次;以技能提升、技术创新为导向,主动融入“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打造“技能提升技术创新”品牌,助推提升“万州制造”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两次承办市级重点劳动和技能大赛,积极为职工搭建学技术、练本领、亮绝活的舞台,来自万达开及渝东北片区的10余支产业工人队伍同台竞技展风采;组织广大职工参加“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全市网上劳动和技能竞赛,共产生先进集体23个、先进个人357名、“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项目129项,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同时,在全区唱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主旋律。
优服务
厚植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沃土
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养,我区依托在万高校、中职院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同时,聚焦现代化工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近五年来,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亿余元,支持全区技术工人提升技能水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以素能培育匠人匠心,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目前全区拥有高级工14839人、技师1900人、高级技师968人;创建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4个、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逐步形成劳模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产业工人踊跃参与、技能人才不断涌现、单位企业增产增效的生动局面;精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推行“引企入校、引产入校、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试点,与163家企业实行常态化合作。中职学校对接企业需求,精准送工4300余人,培训企业职工5700余人次。近两年培训劳动者3.8万人次,向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2万名,成功打造“巴渝大嫂”“万州烤鱼”等知名劳务品牌,多举措凝聚和激发“工力量”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