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大地诗行 千米高山谷满仓

发布日期:2024-09-29 10:13


收割机将稻谷送至运粮车上。

堆积如山的稻谷。

村民开沟起垄。

收割机在田野驰骋。

记者 程亮 周志华 尧华燕 应凤林 文/图

地点

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

时间

2024年9月

关键词

稻谷丰收


村情

八一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652户人家,有1949人,其中土家族949人。因村庄处于七曜山麓,背靠大山,三面临崖,俗称“悬崖村”。

围绕高标准农田种什么、怎么种,八一村坚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谋“粮”方走“稻”路,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全村多种粮、种好粮。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八一村迎来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丰收时刻。


清风送爽,稻香扑鼻。

秋日的八一村,田野金黄,谷穗摇曳生姿。

“轰隆隆”……白露过后,收割机的鸣响每天在山村奏响。

一台台收割机在稻田中忙碌穿梭,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田间地头一派丰收忙、谷满仓的喜人景象。


“铁牛”奋蹄 颗粒归仓

金秋九月,稻浪翻滚。

八一村四组,悬崖之上的大片稻田里稻穗低垂,在阳光照耀下,呈一片金色。

眼下,正是稻谷收割季节,村里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械化抢收。数台收割机在田野驰骋,“笃笃笃”的声响此起彼伏。

收割机所过之处,一排排水稻连秆带穗被卷入机腹,随着一声声轻鸣,一粒粒金色的稻谷落下。接着,收割机扬起长长的输送臂,将稻谷送至等待在田边的运粮车上。

“嗖嗖嗖”,像开闸的洪水,金色的稻谷倾斜而下,涌进车斗,堆成小山。

“你看,三下五除二,一块田就收割完了。”62岁的方绍青站在不远处,眼前的这一切,让他惊喜不已。

“是啊,快得很哦。”话音刚落,身后就响起村民的惊叹。原来,为了看“铁牛”收稻谷,好些村民都来到了田坎上。

“以前靠人工收割,全家上阵要忙活好几天,现在‘铁牛’一响,一天就能收30亩。”村民廖方银感叹道。

“谷子黄了,一串串饱满得很。咱农民,就想看谷入仓,就喜欢闻新谷香哩。”村民李俊贵接过话茬。

两年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八一村启动。小改大,田成方,水利设施、机耕道、生产路配套齐全,村里的“鸡窝地”“巴掌田”摇身一变,成了沃土良田。

扭住高标准农田“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八一村谋定“粮”方,决定走粮食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路,通过引进重庆宜稼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稼欣公司”),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高标准农田1700亩,在千米高山建设悬崖“粮仓”。

村民纷纷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集中连片的千余亩稻田在悬崖之上的八一村形成。

“和以前完全不一样,打田插秧、收割晒粮,全都是机械化,省心又省力。”看着收割机在田间奔忙,方绍青脸上堆满笑容。

不远处,传来一阵朗朗笑声。循声望去,几个拾穗的村民正放下背上的背篓,相互比较捡拾稻穗的多少。

“田都翻了个遍,一粒都没遗漏。”村民李福明摇着小半背篓稻穗说道。

“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哪有这么省时省力,哪能做到颗粒归仓?”看着收割后的稻田,方绍青又感叹起来。


科学种稻 增产两成

千重稻浪,丰收盛景。

运粮车满载着金黄的稻谷,从稻浪翻滚的八一村驶向附近的水口村加工场。

偌大的加工场,燃烧炉“呼呼”作响,生物质燃料产生的热浪,被持续不断输送进烘箱。烘箱内,稻谷在六层烘干架上摊成薄薄一层,经过360度全方位热浪沐浴12小时后,慢慢褪去多余水分,达到仓储条件。

村民涂兴蓉站在烘干机出料口,从传送带上随机抓起一把稻谷,放进水分仪,摁下“开始”键。“11.15%。”水分仪上显示一串数据。

“比标准值12%还干!”宜稼欣公司业务科负责人刘辉看了一眼数据,立即让现场的村民打包装袋。

一旁的仓库,堆积如山的稻谷,整个加工场弥漫着新谷的清香。

“高标准农田宜机宜耕,经过两年摸索,技术逐渐成熟,亩产又提高了。”刘辉介绍,前几天,八一村进行了水稻测产,结果为亩产650公斤,相比去年提高了20%。

刘辉边说边拿出入仓清单,数据显示,今年八一村水稻种植合作社的稻谷收割已超七成,进入加工场的湿谷子187吨,烘干入仓150吨。

“今年预计总产量将超250吨。”刘辉说,后期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统一包装后上市销售,按照每公斤8元算,水稻亩产值将达到3000元。

“今年长势确实好,丰产丰收早就在预料中。”听了测产数据,涂兴蓉满脸兴奋。

“水稻丰收,咱有活干,有钱挣,真是一个好年头。”正在打包的何方翠咧开嘴,笑嘻嘻地说着,手上的动作更快了。

一旁挥锹铲谷上烘箱的村民向承中脸上也漾开笑容:“多亏了科学种稻。”

科学种稻,是八一村走“稻”路的“新把式”。

“打田耕地、田间管理、收割烘干,能用上机械的,全部机械化。”涂兴蓉说,春耕春播时,田间都是耕田机、耙地机,不仅效率高,田地还翻得深。田间管理时,无人机喷肥施药,洒得均匀,高效安全。到了稻谷收割时,收割机、运粮车马达一响,颗粒归仓,省心省力。

而更让涂兴蓉开眼界的是,水稻种植的有机化、绿色化。

不同于传统的水稻种植,有机化、绿色化种植在田间管护中,对肥料、农药、土壤、水质都有严格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下生产的大米,通过有机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后,大米更有市场竞争力。

“传统种植亩产值1600元,但有机种植的水稻亩产值可达到3000元,产值几乎翻了一番。”八一村党支部书记何中坤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种植水稻常年需要务工人员30多人,季节性务工人员100来人,支出的土地租金和务工工资就达到125万元。“如果合作社有盈利,还有二次分红。随着技术更成熟,群众的收入还会跟着涨。”


稻油轮作 希望田野

丰收田野,孕育希望。

这边,收割机来回穿梭,忙着收割水稻。那边,已经收割完的稻田里,翻犁机来回驰骋,进行土地翻犁作业。

翻犁好的稻田里,杨洪英和10多个村民均匀分布,他们分工协助、密切配合,松土平地、开沟起垄,忙得不亦乐乎。

“秋分至,农事忙。农事一茬接一茬,忙了这一阵,等过几天下雨了,又要育苗,播种油菜咯……”杨洪英是在场劳动者中最年轻的一个,干起活来手脚利索,总是跑在最前面。

一旁,恒合土家族乡农服中心副主任崔洪平也没闲着,为保障来年的收成,他现场当起了技术员。“大家开沟的时候要开深一点,这样后期油菜才不怕被水淹,出苗才会更齐更壮。”在他的指导下,不到三分钟,一条5米长的深沟就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完成。

两条、三条……转眼间,一条条标准的水沟,在村民们的辛勤劳作下,镶嵌在平整的稻田中。

“这些整治好的田块就等雨水来了,有水了就能育苗。”崔洪平看着眼前错落有致的梯田,眼里满是希望。

上半年种油菜,下半年种水稻,八一村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土地提质增效上做文章,积极推广稻油轮作模式,带动群众积极发展秋冬产业,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将“冬闲田”转化为“增收田”,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去年,伴随着高标准农田陆续建成,水稻油菜轮作大面积铺开。经过一年的实施,年底一算账,整治后的土地上半年油菜收籽亩产150公斤,下半年优质水稻亩产600多公斤,每亩纯收益从150元提高到400—600元。

不仅如此,在三四月,还可以看到万亩油菜花田,再辅以“油菜花节”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增产增收坚定了村民的信心。今年,八一村高标准农田整治实现全村全覆盖,又延续去年的种植模式,继续推广稻油轮作。

在宜稼欣公司负责人程凌看来,通过稻油轮作模式,农田全年无闲,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而且通过增加土地的复种指数,对土壤中大多数病虫草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肥力也有明显的改善,实现了节本增效。

“粮田”变“良田”。如今的八一村,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因稻油轮作,不断孕育着新的希望。

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洒向田野,锄禾的农人们收起农具,结束一天的劳作走在归家路上。

“明年,我们这儿会更绿更漂亮,大家的生活也一定更好。”热闹的人群中,杨洪英乐呵呵地说。金色光芒下,层层梯田围绕着村庄,更显辽阔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