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一隅
古岩画
长江正源——格拉丹东。
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
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核心 提示
巍巍昆仑,皑皑雪山,万里长江从这里出发。
6300余公里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气势磅礴的通天河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珍禽异兽欢聚在天然美丽富饶的草原之上……江河之源、名山之宗,山水之间,是美轮美奂的生态高地,是万物生灵的生命摇篮。
从欧亚水獭的重现到“江源之窗”的科技守护,从古今诗词的对话到通天河岩画的文明印记,玉树正书写新时代的长江之歌。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玉树人民守护“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坚定承诺。
生命长江
水獭重现 见证一方生态复兴
位于玉树市中心的康巴风情街,一向是人流如织、商铺林立的繁华地段。自2021年以来,一群稀有的“萌宝”——欧亚水獭频频出现在闹市,引来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驻足观赏。
“欧亚水獭惊现玉树闹市区”的消息常常霸屏市民朋友圈。记者闻讯而动,连续两天清晨5时蹲守水獭可能出现的水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康巴风情街河道旁“捕捉”到了和睦的“一家三口”——三只体格健壮的欧亚水獭在水中嬉戏,时而游动,时而爬上河边石头抖落身上的水珠,随后又欢快地扑入水中。
在附近长期经营餐厅的市民索南多杰表示:“以前只是听老一辈提起水獭,自己从未见过。但近几年,我经常能在康巴风情街河道看到它们。去年见过几次,今年已经遇到四五次了,每次看见都能让人心情愉悦。”
欧亚水獭作为濒危物种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掠食者,被称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大熊猫”,其存在直接反映了河流的健康程度。它们在玉树市区频繁现身,源于玉树州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实施长江禁渔禁捕、河湖长制等措施,在水源涵养、水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不仅是水獭,玉树的雪豹等其他野生动物种群也在不断壮大。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玉树的长江源头生态保护正在结出丰硕的成果。
碧水长江
科技赋能 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通天河,作为长江源头的干流河段,横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它发源于长江正源当曲与西源沱沱河的汇合点,流经玉树州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市四个县市,最终汇入长江。这条孕育生命的河流,如今有了科技的守护。
黑颈鹤在湿地中戏水、栖息,在碧水映衬下化作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通天河北岸,200余只岩羊正在峭壁和山坡上奔跑、漫步……坐在电脑桌前,鼠标轻轻一点,长江源头生态状况就能通过视频观测系统,实时呈现在屏幕上。这套被称为“江源之窗”的系统正为长江源头水资源保护装上“眼睛”。
玉树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波表示:“江源之窗”的投用,大大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的效率,为源头地区的水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玉树州域内已有40个观测点位,实现了对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的全方位实时高清视频观测。这一“天空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极大地提高了长江源头水资源保护的精准度。
近年来,玉树州切实扛起源头责任,不断加强科技力量的持续投入,实现了玉树州主要断面水质的可视化、数字化监管,长江源水生态持续向好,境内水质长期保持在二类及以上,真正做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诗意长江
古今对话 再吟一首长江之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长江的深厚情感。如今,当我们的目光投向长江的源头——玉树,又会激发出怎样的诗意呢?
1978年1月13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宣布,长江源头位于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的沱沱河,这一发现将长江全长修正为6300余公里。玉树,这片神秘而圣洁的土地,成为了长江的起点。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长江源头的冰川之上,整个世界仿佛被唤醒。这里,远离尘世喧嚣,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纯净。
若李之仪能穿越时空,目睹此景,他或许会提笔写下:“玉树江源冷且清,雪山巍峨入云庭。长江万里由此起,奔腾不息向天行。”
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鲜少有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吟咏。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自然之美的极致展现,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玉树州文联主席土登君乃说:“如今,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现代旅者们正用他们的脚步和镜头,记录着这片土地的美丽与神秘。他们的作品虽非传统诗词歌赋,却同样充满了对长江的热爱与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在玉树,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座山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们只需静静聆听,便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文物长江
大河之书 镌刻一部文明史诗
在长江源头,一卷无字天书静默铺展——通天河岩画。这部“大河之书”不仅镌刻于峭壁之巅,更深植于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
通天河如一条银龙,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穿梭于玉树以东的峡谷之间。沿江两岸,岩画斑驳,形态万千,记录着远古先民的生活轨迹,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古老智慧。
玉树地区的岩画,如同散落在长江源头的历史碎片,每一幅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和生态理念。这些岩画大多分布于沿江的曲麻莱县、治多县、称多县及玉树市等地,是先民们对长江这一自然恩赐崇敬与依赖的见证。
岩画中,既有对狩猎、放牧等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动物、植物等自然元素的细腻刻画。这些图像不仅展示了远古先民们的生活方式,更透露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在长江的滋养下,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的生存智慧与长江的奔腾不息相互映衬,共同编织了一幅幅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
在玉树州博物馆,通过精细的复制技术,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岩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呼唤,看见猎人手持长矛,身披兽皮,在原野上追逐猎物的矫健身姿;又似见牛羊成群,于蓝天白云下悠然自得。
通天河岩画中的线条与图案,简约而不失深邃,蕴含着古人无尽的智慧与深情。它们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也是人类对自然敬畏之心的深刻体现。在文字尚未诞生的时代,古人以岩为纸,以石为笔,将生活的点滴镌刻其上,让后世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真实的远古文明。
这些岩画不仅是长江流域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传承。它们告诫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珍惜自然、尊重生命、传承文化的信念都不可动摇。让我们携手共护这份珍贵的遗产,让通天河岩画的故事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继续传唱。
“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通天河岩画这朵文明之花,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春风中更加绚丽绽放。它不仅见证了玉树文化的源远流长,更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 玉树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才仁巴毛
包利英 桑周坚赞 索南拉藏
图片由玉树州融媒体中心提供
AI制图 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