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日期:2024-07-16 10:19

记者 应凤林

七月的重庆,万物繁茂,尽显盛夏之壮丽。平湖万州展开热情的怀抱,喜迎八方宾朋。

7月12日,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记协主办,市记协新媒体专委会、万州记协、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承办的新闻奖研讨活动暨全媒体创新培训在万州举行,来自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和获奖代表、新闻工作者百余人齐聚平湖,交流新闻精品创作经验,探析媒体融合生产创优路径。

交流新闻精品创作经验

会场内,气氛热烈而庄重。6位重庆新闻奖获奖单位代表围绕内容生产、技术赋能、传播平台、文化建设等主题,以获奖作品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内容精品生产的守正创新之道。

重庆日报党委委员、编委兼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切入,与大家分享了如何打造新闻评论“轻骑兵”队伍。他在分享中提到,评论写作应强化选题关联性,将观点植入海量信息之中,适应新的阅读环境下大文本、大篇幅、大呈现的评论新范式。更加注重议程,实现“以观点推进议程”“以议程引导舆论”,推动事件良性发展的功能。应走出枯燥说理模式,把观点带入社会生活场景,引起读者共鸣与共情。要打破文体局限,以跨文体写作让评论更契合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同时,要重视“留言区评论”,助推新闻评论产生裂变效应。

重庆之声时政新闻部副主任张婷婷结合《对话长江 新潮逐浪》分享了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跨省联动优势,创作内容丰富、故事性强、有影响力的好口碑广播作品。张婷婷提到,面对舆论阵地的变化、全媒体受众的需求,新闻人应有更深刻的自我革新能力,既要有为党立言、凝聚共识的政治定力,也要有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创作能力。

华龙网融媒体新闻中心编辑部副主任韩曜聪分享了华龙网深挖本地故事,小视角展现大民生,创新形式差异化表达的精品创作之路。韩曜聪讲到,多年来,华龙网一直在内容创意和形式革新上不断摸索与尝试。重视年度重大新闻选题的策划、坚持全员全年度持续学习、保持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是华龙网精品之路的“三大密码”。

2024年区县融媒在重庆新闻奖上取得可喜突破,持续创新话语方式,内容生产精品意识与能力不断加强。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坚持内容为王、创优为先、创新为要,今年11篇作品获重庆新闻奖,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副总编程亮围绕文字通讯一等奖作品《一位戍边军人与妻子的187封情书》是怎样“炼”成的,分享采编过程和体会认识。

永川区融媒体中心专题部主任唐胜伟讲述了团队创作专题片《“父爱号”蒸汽小火车》的感悟和心得。在对作品的一步步分析中,唐胜伟总结了好作品源于好题材、来自好策划、出自好团队的经验,也指出好作品应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也必将带来大流量。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编委唐明兵围绕《我的战友邱少云》分享了用同一题材打造多个融媒产品的创优实践。唐明兵从如何构思完成纪录片文稿创作、如何开展情景再现拍摄等角度分享了创作技巧。

共探媒体融合新路径

重庆传媒审读中心代表、重报集团都市传媒融合发展中心总经理刘敏分享审读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悟。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总编辑丁政义为大家揭秘评选背后的故事,讲述新闻奖参评作品“出圈”的关键。

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曾获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首届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百佳”推优优秀记者等多项荣誉的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高级记者杨川源,她曾连续五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她以“找到新闻传播力的‘触点’”为题,讲述了新媒体专栏《一瞬间》的成长历程。她说,群众需要的是轻巧、贴近的传播,我们就必须转作风、改文风,以最快速度把那些淹没在完整叙事逻辑里的“一瞬间”及时精准地拎出来,有效增强和释放它的穿透力与传播力。浙江广电集团新媒体专栏《一瞬间》正是在这样的焦虑中应运而生,主打“换个角度读理论”,尝试把党的理论与新闻一线调研相结合,突出瞬间感悟,连通受众共鸣。

在“全国首个生态日”,她和团队记者蹲点湖州,推出第一期节目《一瞬间:我看见太湖曾经的痛》,通过今昔对比,让太湖沿线老百姓20年间见证的绿色发展之变的感悟扑面而来。节目推出后,引发了广泛共鸣。“一瞬间”正是重大主题报道“调研态”的“轻量化”转型,让宏大主题脱去厚重的外衣,穿上轻衫小褂,让原本就是从群众中来的理论重新回到群众中去。

聆听专家和获奖代表们的分享后,大家一致表示,新闻奖评选活动既是展示新闻战线工作成效的重要平台,更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闻舆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和群众需求,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四力”,真正把新闻写在大地上;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新手段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创作出更多触动人心、引领风尚的优质内容,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