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笑声回响山野间

发布日期:2024-06-28 09:26

蓝天白云下的八一村。

稻田绿浪美如画。

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

即将修缮的下山小道。

记者 程亮 周志华 尧华燕 应凤林 文/图

地点

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

时间

2024年6月

关键词

合力帮扶种好地

村情

八一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652户人家,有1949人,其中土家族949人。因村庄处于七曜山麓,背靠大山,三面临崖,俗称“悬崖村”。

围绕走好“稻”路、用好“粮”方,八一村聚焦高标准农田改造、乡村产业发展等,充分发挥驻村帮扶作用,扎实推动强基础、壮产业、优环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动力,让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六月,风暖昼长,万物丰秀。

一场智慧养殖项目落地和帮扶捐赠仪式,如温暖的风,吹遍八一村的每个角落。

帮扶集团、帮扶单位、爱心企业,带着两江新区对口帮扶万州区协同发展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拨动着乡村振兴的琴弦——

帮扶产业,让稻田种上有机米,养殖迈向数字化;帮扶治理,让乡村院落换新颜,美丽庭院靓起来;帮扶民生,让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群众的心窝暖起来……

一曲对口协同发展的“合奏曲”,回响在八一村的山野间、农田上、稻香里,悠扬绵长。

“高科技”富口袋

夏意正浓,稻绿成画。

八一村4组,连片的稻田,风吹绿浪涌。蓝天之下,白云压顶。绿浪之间,村民弯腰弓背,锄草正忙。

“要种出有机大米,这田里的草,就得人工锄喔。”八一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可人在办公室收集完资料,就马不停蹄赶到田边,指导村民进行稻田管护,讲解大米有机化种植技术。

“有机种植”对于八一村来说,是个陌生词。但只要说能让大米卖个好价钱,村民就来了兴趣。

“传统种植,一亩田产米350公斤,可以卖1600元。有机种植,一亩田产米少一点,就算250公斤,但能卖3000元,收入差不多翻了一番。”说起有机种植,68岁的村民涂兴全双眼放光。他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换个种法就能卖出高价钱。

八一村海拔较高,气候适宜。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该村以种粮兴产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大力发展高山优质稻谷和经济作物。

谋求致富“稻”路上,驻村工作队发挥两江新区科技创新优势,把“有机种植”引入八一村粮食产业链,为产业富农赋能。

“前期资料、物料、田间设施设备都报上去了,就看这三年有机化的成果。”周可人穿过绿油油的田坎,越说越兴奋。

从去年实施有机大米认证后,驻村工作队跑部门、寻求专业机构、找合作,顺利完成土壤、水质改良,并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审核,还与重庆金质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推有机大米认证工作。

眼下,八一村有机化种植进入第二个年头。田间的管护,在驻村工作队全程指导下,严格施用有机肥,采取人工锄草、科技除虫等手段,向着有机化标准迈进。

“明年这个时候,有机认证证书就可能下来了,到时我们的大米,就是经过认证的有机大米啦!”周可人一脸笃定,满眼憧憬。

谈话间,不远处的山林里传来一阵鸡鸣。循声而去,养殖户吴代清正在鸡场投料,群鸡欢快啄食,发出阵阵鸣叫。

这个依靠两江新区爱心企业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智慧养殖系统建设的养鸡场,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养鸡模式。吴代清只需一块屏幕,就能清晰了解鸡舍情况,知道每只鸡的重量、行走步数、体温等,养殖管理效率极大提高。同时,通过该系统还能实现“一键售鸡”。

“这不光是养殖户的致富梦,还是八一村的共富梦。”周可人在前方快步走,带着记者来到蒲云芳家。

蒲云芳今年56岁,丈夫患有精神疾病,虽然身体尚好,但上有八旬老人需照顾,下有孩子在上学,家庭缺劳动力,收入难以保障。智慧养鸡项目落地八一村,为她的家庭增收添了一道保障。

不久前的那场捐赠活动上,两江新区“国任财险”为八一村捐赠600只爱心鸡苗,用于帮助困难群众增收致富。采取托养形式,八一村将爱心鸡苗交给吴代清代养,所得收益归该村20户困难家庭,每户预计增收3000元。

“又多了一份收入,生活越来越充满希望。”蒲云芳笑着说道。

“稻田+”美乡村

岩上户院子,原本是一个毫不起眼、甚至有些脏乱的院落。

但现在,走进这个阶梯分布、错落有致的院子,所入眼眸,皆是乡愁。45户人家和谐而居,土家风情浓郁,院子已蝶变成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农家住宿等为一体的“稻田民宿”。

沿着宽阔平坦的硬化道路步入院子,干净整洁的农房院落穿上了彩绘“新衣”,房前屋后栽种着花卉树木,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告别脏乱差,拥抱洁净美,户户不同景,院院好风光。说起岩上户的美丽蝶变,村民向明连声称赞:“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里到处干干净净,很多乡亲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住着真舒心。”

2022年,恒合土家族乡党委利用两江新区对口帮扶资金275万元,在这里实施第一期民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怎么建?建什么风格?乡党委、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和村民共商后,一致决定打造以稻田翠绿为主题景观、以蛙声虫鸣为主题音乐的“原生态”稻田民宿。

“稻田既是产业,也是景观。”恒合土家族乡党委书记魏卡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乡党委便引导农田附近的村民发展民宿,规划打造“稻田+民宿”“稻田+体育”“稻田+研学”等多种“稻田+”模式,将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经过治理,稻田包围整个院落,老旧房子焕然一新,黯淡无光的外墙重新粉刷后披上了漂亮的“水彩外衣”,精致漂亮的庭院取代了猪牛羊圈。小院里繁盛的草木探出低矮的围墙,推开窗户远眺是崇山峻岭、近处是千亩稻田,如诗如画。

除了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群众关心的生活污水、卫生厕所等“关键小事”也有了解决方案。

“家里通了自来水,接上了污水管网,刷锅洗碗的水不再到处乱倒了。”村民张维训说,生活污水排放问题解决后,房前屋后路面干净整洁,夏天苍蝇、蚊子少多了。

生态好起来,村庄更宜居,美丽乡村释放新活力。

伴随着院落的整治,作为配套设施修建的人行便道也从居民点穿过稻田延伸到了悬崖边。两米来宽的人行便道,犹如一根根强劲的血管,连接着村里的人家,也联通外面的世界。许多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前来打卡骑行,头顶湛蓝的天空,穿行在绿油油的稻田间,一步一景、皆是稻香。

当老院落有了新模样,该怎么持续治理才能让幸福不断升级?在岩上户院落,每个人都是院落治理的一员。通过植入院落管家、常态化开展的“积分”换奖品等方式,让院落治理越加精巧有方、善治善为。

“有了这积分,人居环境美起来,还能一直美下去。”身为院落小组长的涂兴荣打趣说,自己就爱多管“闲事”,每天都要到院落转转,看到哪家的卫生没有做好,就提醒他们。“好环境靠大家合力打造,也要靠大家一起管护。”

“基本盘”暖民心

老百姓看得见的油盐酱醋、衣食住行,是民生“基本盘”。

在八一村的制高点,有一座新修的水厂,名叫龙井水厂。清澈的甘泉顺着纵横交错的水管从这里流向400多户村民家中。

“有了水源保障,我们夏天再也不担心干旱缺水了。”打开水龙头,看到清水自流,村民向承忠有些兴奋,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

两年前,一场罕见的高温席卷八一村,许多以山泉水为水源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告急,田里的庄稼急需“解渴”。快速提升村民饮水保障和农田灌溉能力,挂在了驻村帮扶队心头。

很快,龙井水厂应运而生。该水厂从集镇集中供水点引水,通过修建清水池、减压池,铺设管网,升级改造原有设施,让400多户村民喝上了安全放心水。同时,乡党委、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还积极协调推进山坪塘等基础设施完善,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离开水厂,周可人带着记者来到小地名叫泡桐崖的地方。站在崖边往下看,只见林荫深处藏着一条悬垂而下、坡陡道窄的小路。

这条路直通崖底,上接八一村3组垭口,下通恒合土家族乡三角坝集镇。由于垂直贯通,相比宽敞的村级公路行程更短,不少村民选择从此通行。

“既然这条路近一些,那就做好安全防护,满足村民的需求。”周可人说。

这时,干完农活的邵青珍刚好经过这里。“这条路下山快得多,我走了大半辈子了。”她说,虽然习惯了,但也还是会担心安全。

谈话间,周可人告诉她,这条路即将修缮,不但要加宽,还要安装护栏……

“好啊,好啊!”邵青珍的开心溢于言表。

几天后,这条小路就将在两江新区支持下进行修缮,预计八月底前完工,从“绝壁路”变成“畅安路”。

临近傍晚,蜿蜒的乡道上,太阳能路灯放射出柔和而净白的光,犹如繁星般照亮村庄。吃过晚饭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或结伴散步,或扎堆聊天,脸上挂满笑容。

“村里有了路灯,老人孩子晚上出门不担心摔跤,村民们喜欢上了饭后健身散步,大家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咯。”沿着稻田田埂,伴着习习微风,黄佐峰一家人爽朗的笑声响彻稻田之上。

330盏太阳能路灯,因帮扶立在八一村的每条道路,既照亮前行的路,又温暖出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