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让亿尾鱼儿回归长江

发布日期:2024-04-30 10:11

王飞将长江鲟的鱼卵放到孵化池中。

王飞(右一)和同事对长江鲟进行催产。

记者 尧华燕/文 冉孟军/图

天刚微亮,位于双河口龙宝村的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双河口基地,几个人影在鱼池里忙碌。

“收,收,收……”人影里,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科研组组长王飞一边拉着渔网,一边喊着。

随着密纱网扫完鱼池,再慢慢收拢,成千上万的小鱼苗挤在一起,密密麻麻。轻轻舀起,装进氧气袋,迅速转运至临近鱼池,慢慢放养入池。很快,针头大小的鱼苗向四周散开,游进了“新家”。

“收工!”王飞兴奋地喊了一声。

此时,太阳才刚刚露出头,基地鱼苗转池已趁着太阳出来前完成。“清晨的气温不高不低,适宜鱼苗转池,这样才能提高成活率。”对于天微亮便开工鱼苗转池,王飞如此解释道。

眼下,王飞和团队成员经过检测发现,前段时间人工繁育出来的鱼苗在第一口亲鱼池饲养后,池内的食物已近枯竭,需要对鱼苗进行转池。

“一般鱼苗要转池3次,其后分池,直到达到增殖放流条件。”说起鱼类人工繁育,王飞两眼放光,滔滔不绝。

从事鱼类人工繁育19年,王飞喜欢守在基地琢磨鱼。什么时候转池、分池,他记得清清楚楚。而为了选择最佳时机,他和团队常常起早摸黑,勤勤恳恳。

在很多人看来,鱼就是放在鱼池,一天只需投饵喂食。实际上,为了长江鱼类基因库,王飞和团队成员们几乎每天都在忙碌。而忙碌的背后,是王飞对鱼类人工繁育的匠心坚守。

从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王飞一直在鱼类人工繁育科研一线工作,常年负责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中华倒刺鲃、长吻鮠、华鲮、鲈鲤、四川白甲、多鳞白甲、武昌鱼10种长江珍稀鱼类以及其他常规鱼类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为恢复长江鱼类资源呕心沥血。

深入实践中,王飞摸索出长江珍稀鱼类人工繁育的两大“秘诀”:亲鱼管理和精细繁育。

为了实现亲鱼管理,王飞和团队成员坚持为鱼儿提供好环境和好饲料,匠心守护鱼儿成长。“定期进行水质改良,随时监测,每晚开气提机增氧,饲料则根据各鱼类习性进行亲鱼配方,让鱼儿长得好,发育得好,充分具备当爸爸妈妈的条件。”王飞说道。

为了提高人工繁育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王飞坚决进行精细化繁育。“每种鱼排卵时间、方式、需要的水温、催产剂的剂量都是不一样的,只有用心观察、匠心实践,才能了然于胸。”王飞说,每年2至5月,为鱼“接生”忙个不停,他和同事们24小时轮流守护,检查环境、人工促排、显微镜下精挑优质雄鱼精液、人工授精、人工脱粘一系列工作忙而有序,只为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一旦授精成功孵化成水花,车间的24个水花桶就成了王飞和同事们24小时守护的重点。此时,培养桶极易滋生水霉病菌,稍有不慎,全桶遭殃,王飞和同事们便时刻观察,测量水温,每天至少2次吸水霉,同时采取生物肥培养天然轮虫作为鱼苗食物方式,提高水花开口率,确保鱼种成活率。

匠心守护,换来了长江珍稀鱼类人工繁育的累累硕果。如今,王飞团队的鱼类人工繁育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均实现大幅提升,为长江增殖放流提供了大量鱼苗,累计让上亿尾鱼儿回归长江。